“十三五”时期,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围绕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目标,以创新添活力、向改革增动力着力补足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工作机制
明确乡村振兴“116”建设思路,即制定1个总体《实施意见》,编制1个《总体规划》,制定6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包括产业、生态、组织、人才、文化及科技创新)。按照“示范村树标杆、重点村有特色、提升村强基础”的思路,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专业规划团队,编制了王上村等8个示范村建设规划及其余各村管控性建设规划。建立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及八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激活生产要素,壮大特色产业
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着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全省“3+X”产业布局,大力推广设施农业“3+2”技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大产业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新建无花果、火龙果等十余个精品果蔬“单品园区”,“三品一标”认证面积逐步扩大,两万余亩设施果蔬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通过初验。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出租管理办法》,每年确定10个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村给与资金、用地、金融、税收等支持,探索推广“策划项目带动抓、区域联合协同抓”等机制模式,培育了王上、田西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村,杨陵工作经验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改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会上交流推广。
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依托现代农业、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研学旅行,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年接待研学旅行60多万人次,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过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瞄准人才短板,强化骨干支撑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建设作为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
培养本土人才。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成3个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认定发证1029人。牵头成立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专业技术服务。
注重“筑巢引凤”。分解落实引进人才服务基层目标任务,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参与“三农”发展。以项目引人才,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引进高端人才,一批优秀青年经营人才投身无花果、阳光玫瑰等产业项目发展。以岗位留人才,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乡村振兴专职人员驻村开展工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外出经商、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工作;以尊重聚人才,每年举办返乡人士新春茶话会,为杨凌发展集思广益、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中给10个村选聘了“名誉村主任”。
加强基层工作力量。把到基层一线锻炼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百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先后在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十余名选调生在村(社区)任职,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充实镇办工作力量。
加强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
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
强化居民自治。严格程序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全面落实“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新推行乡村振兴积分制管理、农村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和“街长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有效激发了群众主体意识。
注重法治建设。深入开展“三官一律”进村(社区)示范活动,创新开展智慧普法,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杨陵区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无黑无恶”创建,平安建设满意度大幅提高。
培育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作用,深入开展新思想入民心、新科技下农村、新文化进万家、新风尚进农村等文明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全民阅读·书香杨凌”“百姓舞台·唱响杨凌”等文体惠民活动,定期组织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改善基础设施,创优生态环境
始终把握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创新推行驻村规划师制度。坚持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0名师生常年驻村指导建设,探索建立了“村民+政府+驻村规划师+EPC施工企业+村领导班子+监理公司”乡建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基础建设中的人才、资金瓶颈。杨陵区推进设计下乡和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经验被住建部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大力实施“四覆盖一提升”和果园、菜园、花园“三园”建设工程,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管控措施,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对25个规模养殖场实行标准化改造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大力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饲草加工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秸秆利用率达到92%以上;积极推进农膜回收,回收农地膜2万多公斤。
建强基层组织,强化党建引领
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班子、强队伍、转作风,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重实重效,强力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清理村(社区)违纪违法干部二十余名,净化了干部队伍。
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党员承诺践诺、“主题党日”等活动,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
创新党建引领载体。开展抓党建促发展“三个三”行动,指导各村(社区)设立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多个功能党小组,积极推进产业链党建,全力打造“农科先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向高质量转变、农村向高颜值转变、农民向高素质转变,面向“十四五”,杨凌示范区将步步为营深化改革,稳妥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