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 偏远小农场来了杨凌农科专家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2022-08-05 10:42

“我们这个陕蒙边界偏远的小村庄,一个连手机网络都不稳定的小小的家庭农场,迎来了西农大的专家教授,而且一次是八位,这是我们从来都不敢想的事……”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四海春家庭农场负责人肖海忠说。

时光恰好,夏日相见。7月31日,在这个万物葱茏的美好时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首期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训班第一阶段第二次集中培训班导师上门指导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雄,带领西农大邹志荣教授、于三科教授、徐怀德教授、陈军教授、张保军教授,郭亚军副教授、周会玲副教授组成8人专业导师团队,组织全班学员,先后来到了芹河镇酸梨海则村设施大棚基地、芹河镇沙盖妹加工厂、补浪河乡思耀国家庭农场、榆阳区绿兴农业、补浪河乡肖海忠家庭农场、小纪汗乡万堆林家庭农场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实地考察、交流与互访。

这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农大基地精准“滴灌”抓培训、助力“头雁”展翅飞的缩影。八位专家领衔的“订单式”精准培训,更是为榆阳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撑。

让设施农业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在芹河镇酸梨海则村设施大棚内,看到一架架绿意盎然的火龙果,王雄不由得赞叹起来:“长得真好!能在榆林成功种植火龙果,是产业创新,也是技术引领。”

王雄一边看,一边详细地向白小平了解着基地的发展情况。“我这里种植了两棚火龙果,还有两棚草莓、两棚西红柿。”白小平边走边说。

“既能让塞北群众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又能带动产业发展,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王雄说,“学员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从自身发展和带动能力两个方面提升,要不辱使命,要完成产业提升和雁阵孵化两个目标。”

在白小平等“头雁”带动下,酸梨海则村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这里以花菇和草莓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撑起了村民“致富伞”。现有花菇温室大棚25棚,共生产25万棒,总价值300多万元。酸梨海则村为农业“搭棚”,为丰收“装台”,是设施农业一份典型的“支农读本”。设施农业改变了冬春季节陕北地区无新鲜果蔬生产的历史,也让曾经苍凉的毛乌素沙地有了生机。

“农场要做一个五到十年的规划,对将来发展很有好处。”培训导师教授邹志荣语重心长地说。

看到大棚里生产的榆林当地特有芝麻香瓜,邹志荣叮嘱:“要注意保护地方名特优品种,防止品种退化”。

此次“头雁”培训班改变了以往的“一勺烩”“大锅饭”的培训模式,而是结合酸梨海则村实际需求,坚持“缺啥补啥”原则,请来西农大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因需施教,通过“精准滴灌”,让各个参训的学员都能找到对标的学习点。

看到芹河镇酸梨海则村设施农业成功的种植模式,学员深受启发,纷纷说“通过参观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管理经验很值得学习和推广。”

优质的产品就是最好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与此同时,本次培训从“头雁”入手,在加强实践锻炼的基础上,突出精准抓培训,确保“头雁”展翅高飞,“群雁”齐头并进。

雁群飞得高不高、快不快,取决于雁阵中的“头雁”。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大当家”张红春,便是“头雁”的优秀代表。

“发现有的农户种植的沙盖卖不出去,自己吃不完就用来喂羊,城里的客户喜欢吃这个东西,但是又买不到,有的买下也不会腌制,我从小就会腌制这个东西,然后我就想把这个收购回来进行腌制,把这个推到市场上。”据张红春介绍,从2011年开始自制沙盖到后来逐步发展采用“产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方式开展生产和营销,她坚持传统工艺,老坛发酵,绿色无添加,成功独创亚硝酸盐含量为零的新技术,不但对人体无任何伤害,发酵产生的酵素还十分有益于身体健康,使沙盖菜真正达到绿色健康。

张红春说:“现在我们的种植户有600多户,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女工,而且都是厂子周围的妇女,生产的时候有40多个人。我们致力打造沙漠野生菜中国第一品牌!”如今,张红春的沙盖在榆林各大超市、特产店、酒店等均有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远销西安、银川、铜川、北京等地。

啥叫“穷不生根,富不长苗”?张红春说:“地里的庄稼不会自己长出来,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大家对于美好生活还有向往,我们不能停下来,要带领更多的女性同胞们继续往前奔!”

“‘沙盖妹’是沙窝窝里的明珠。优质的产品,就是最好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培训导师、西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怀德教授说,“‘沙盖妹’产品很好,这个网络传播快捷,接下来要继续和专家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徐怀德教授还建议,要策划多种营销活动,并跟美食博主和各个餐饮机构来开发更多的沙盖美食,让沙盖这个产业链更加壮大,让全国人民都能尝到陕北的美食。

现代农业要科学化生态化品牌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

补浪河乡肖海忠家庭农场是种养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还兼顾着农技服务。家庭农场理事长肖海忠给大家详细介绍了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模式。

于三科教授说:“种养结合的模式非常好!农作物秸秆可以循环利用,种植玉米和山药,还可以解决饲料的问题,肥料可以还田,因此要走好生态化道路。牛的养殖过程要注意管理卫生、安全等细节,特别是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要定期消毒。”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要把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如在田地、水肥和病害管理方面,建立科技史,让榆阳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张保军教授从农艺管理角度说。

“农产品要注重走品牌化的道路,还要通过加强电商经营,提升效益。农业要形成扇形发展战略,但更要重点突出,既要内涵增长,也要外延增长,形成经济增长点。”从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郭亚军副教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看到农场的农业机械设备,陈军教授说:“农机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重要内容,大有可为,要合理配置。因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很重要。机械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很重要,对将来的发展很重要,因此要做好规划,进行标准建设,家庭农场可以总结出自己的模式推广示范。”

针对保鲜冷链建设,周会玲副教授说:“冷库建设对农产品保鲜很有好处,但300吨的冷库跨度大,做好库体保温,在自用的同时充分考虑对外服务,合理分区,以利于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今后在建设时我们可以进行指导。按国家标准做好规划,一次到位,长远服务产业。”

专家们“金点子”般的技术指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时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掌声。

学员们表示,专家的建议,为大家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以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力,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头雁”先飞,群雁齐追。白小平、张红春、肖海忠,是惊鸿一瞥的“雁影”,也折射了榆阳区“头雁”们的奋斗故事和前行脚步。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的“助攻”下,期待更多的“头雁”在乡村振兴中“领航齐飞”。